此文旨在解释《春秋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“吴子使札来聘”在称用人名问题上有何深微的含义。

全文分三个层次。第一层次是提出并解释《春秋》记吴国向无称其君与大夫之例,此处何以有称其君“吴子”与大夫“札”的情况出现。文章解释是:贤季子也。

第二层是进一步提出并解释季子贤在哪里。解释是:贤其能够让国,接着叙述他让国的事。

第三层是提出并解释“贤季子”为什么要显出“有君”“有大夫”,而且对季札要直称其名的问题。季札本为吴王寿梦的幼子,寿梦以其贤,曾欲立之以为继承人,季札辞而不受。寿梦死,季札的三位兄长为了让贤,于是相约“兄弟迭为君”,以便传国给季札,但季札仍是借机逃让。此文为了揭示《春秋》原文含有贤季札的深意,用主要篇幅记述了他让国以及在阖闾的篡弑中以不杀止杀的事,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他能“以不杀为仁,不受为义”的美德。春秋之季,“世衰道微”“礼崩乐坏”,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,骨肉相残,弑杀成风。而每一次争夺和弑杀,都要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动乱和不安,因此,人民对之是深恶痛绝的。而季札兄弟在这样的世风下,却能彼此相让,独张不争不夺之风,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安定,这种品德难能可贵,这也就是作者有意详述他们兄弟让国事迹的原因所在。此文则从另一方面来申《春秋》推崇揖让,表彰不争不夺之意,但仅从人名称呼上得出贤季子让国之意,则略令人望文生义,缺乏说服力。

文章采用了连珠式的问题方式,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,有着一种穷追不舍、一问到底的气势。记述季札让国的事是文章的重点,但正面写季札之处并不多,主要笔墨都落在了他三位兄弟一心“致国季子”和为使季子早日继位皆“轻死为勇”、祈求速死的描写上,虽未直写季札,但季札之贤却由此不言而喻。